開始帶研究生後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研究所專業技能到底怎麼教?我現在研究所用到的技能,幾乎都是當初在國外一個人在論文海中掙扎過後,一點一點拼湊出來的,因此我深知這個過程辛苦、充滿壓力,而且一點都不容易。
我曾經試過推薦學生一些線上課程,也送學生去參加校外的付費專業課程,但效果都有限。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就算課程中學到了一些知識,如果沒有實際用來解決問題,那很快就會忘記。這就是為什麼要舉辦本次暑期工作坊的原因,學生們需要的並不是最好的課程,也不是最好的講師,而是要設計一個問題,讓大家組成團隊想辦法來解決,如此一來,學習效果就不是講師的事,而是學生的事。這次工作坊我想要嘗試的是「由學生主導的學習」,只告訴他們最後的任務以及給他們最基本的教學,中間的每一件事都要靠自己、靠團隊解決,包含討論、找方法及問問題。
這次工作坊最主要的研究知識:生命週期評估的理論課及軟體課,只有3小時的時間講解最最基本的內容,之後就讓學生自己決定題目,而且要在接下來的三天內,用新學到的技巧及軟體,來完成這個題目的分析。此外,還有文獻回顧、文獻整理、圖表製作、投影片製作等,每一個模組都是要學生學完後,馬上練習,馬上完成作品,馬上呈現回饋。
生命週期評估是用來量化環境影響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要回答「到底環不環保?」這個問題。學生的發想題目非常有趣:義大利麵vs泡麵、電子書vs紙本書、拋棄式口罩vs可水洗口罩用50次、廢衣服焚化vs回收、天然橡膠進口拖鞋vs合成橡膠藍白拖,在這五組大對決中,到底哪個環保?我跟研究室的博後兩個人,自己的經驗都是至少花了一年以上的時間才真的熟悉這個工具,所以對於大家一個星期內到底可以做到什麼地步,其實都不是很確定。但最後學生仍然證明了,他們永遠可以做得比我們想像的更好,每一組都完整呈現了生命週期評估的必要元素、單位選擇、系統邊界、盤查分析、衝擊分析、結果詮釋等。這些我們花了好多時間才終於理解的東西,學生們在一個星期內就做到了。
最後一天結束前,我問大家的心情,學生們的回答都是「累」。也是啦,畢竟這四天實在太密集、強度太高了。但我滿喜歡類似Google的Design Sprint這種概念,在極短的時間內,大家只專注於一個主題、產出結果。我想,如果把時間拉長的話,也許中間插入其他的事情,就很難有一樣的效果了。雖然效果不錯,但這真的是一場學生累、老師也累慘的活動!還好當初籌備時,有安排兩位同學負責Happy Hour,每天一定要帶大家玩個遊戲,才讓壓力稍微紓緩,不少同學也表示最喜歡每日Happy Hour!
很開心這個學期以及這個暑假的開頭,都做了很多我理想的團隊和我理想的教育的嘗試及實踐。當然,一開始的發想跟準備都很累人,期待建立起「由學生主導的學習」的模組後,可以開始輕鬆一點,只要設計好環境,讓學生自由發揮即可。不過,以我的個性,也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又會開始想做其他事忙死自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