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商品真的環保嗎?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抬頭,近年來,凡是標榜「環保」的商品,總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因應市場需求,坊間的環保商品不斷推陳出新,種類多到令人目不暇給,舉凡環保杯、環保筷、環保袋、玻璃吸管、食物袋等等,幾乎我們所想得到的拋棄式用品,都能找到相應的環保商品,而開發環保商品的人,可不限於大企業,許多文創業者都紛紛把自己的創意發表於募資平台上,試圖搭上這波「環保列車」。
相信大家都有使用購買環保商品的經驗,可回收的玻璃或金屬材質、可分解的塑膠、用稻穀、甘蔗渣、咖啡渣、廢漁網、廢寶特瓶做的產品,另外還有取代一次性用品的物品,像環保袋、環保杯、環保餐具。最常見的環保商品口號我想就是:「為永續環境盡一份力,你需要這個酷東西!」但購買環保產品,真的就等於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嗎?
#談環保商品?先來了解一下「環境影響」及「生命週期」的概念。
當談論一個物品環不環保時,我們得先來看看它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及其「生命週期」。
根據ISO國際標準生命週期評估法的定義,環境影響的分類相當多元,其中最主要的項目包含:氣候變遷、臭氧層破壞、土讓酸化、優養化、生態毒性、人類毒性、懸浮微粒、土地使用、水資源使用、非生物資源使用等,每個項目都可以用科學的方式進行量化,也有相對應的數字單位可以用來表達。
在市售標榜環保的產品上,我們常可以見到針對廢棄時可回收、可分解來做評估,但較少針對是否衡量生產過程所製造的廢棄物及所使用的資源進行統計公佈,然而這個部分在我們衡量「環境影響」時,是相當重要的參考資訊。
至於所謂的「生命週期」,則分成四個階段:原料開採、製造、使用、廢棄,單一物品在各生命週期階段,會產生不同的環境影響評價。舉例來說,吸管或塑膠杯是民眾普遍覺得不環保的東西,但如果以全球暖化效應的碳排放量來看的話,吸管或塑膠杯最大的環境影響發生在「製造過程」而非「廢棄過程」;相對而言,燃油汽車或冷氣等耗能的物品,其環境影響就會最主要發生在「使用階段」,而非「製造或廢棄階段」。
其實,就算是一些由廢材再生做的產品,在製造過程當中,也需要有相當的能源投入,所以任何的產品,若以全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的話,都一定無可避免會有環境影響的產生,因此我們不能單純以「能否回收」來評斷環保與否,可以回收不見得等於「環保」。
#重複使用的次數最重要
為了增加品牌能見度、提升企業形象甚至刺激消費者購物等種種因素,我們的家中總是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環保袋。然而,所謂的環保袋(包含紙袋、不織布袋、帆布袋等)本身的重量及原料用量,通常都比塑膠袋多。以帆布袋為例,原料的棉布是從棉花種植而來,但棉花種植其實非常耗費水資源,採集棉花後的加工製造流程更是需要使用大量能源。根據研究統計,生產一個帆布袋所造成的環境影響,約為塑膠袋的100倍以上。換句話說,一個帆布袋至少得要用一百多次,其環境影響才能夠平均到和塑膠袋相同!
同樣的,假設要問寶特瓶跟玻璃瓶哪個才是相對環保的選項,通常大家會認為寶特瓶PET是塑膠,應該比較不環保,但如果我們考慮其製造過程的碳排放的話,在相同的單位容量之下,玻璃瓶的環境影響是寶特瓶的5.8倍,因此如果以使用一次來看的話,寶特瓶其實才是比較環保的選項!
單一物品的環保與否,不能只依據其材質來評斷,而必須考量到使用方式或使用次數,在著手做環保之前,如果能先擁有相關的環保知識,就不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我們在談論環保商品的時候,必須謹記「最簡單的環保行為就是減少東西的浪費」,為了做環保而去多購買不需要的產品,反而會造成另一種形式的浪費,如果我們能好好利用並珍惜手邊的東西的話,任何舉手可得的物品說不定都能稱得上是環保商品呢!
如果你對生命週期及環境影響有興趣,也歡迎收聽本期的PODCAST